中秋节源于唐代赏月玩月习俗,宋代开始在民间盛行,一时盛况空前。
因此,宋诗宋词中有很多描写中秋节的诗词,最经典的莫过于苏东坡的《水调歌头》,可谓旷世绝唱,无人超越。
然而,其他人的诗词却也各具风骚,值得一读。尤其辛弃疾《木兰花慢》这首词,还是别具一格的。
木兰花慢
南宋·辛弃疾
序:中秋饮酒将旦,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,因用《天问》体赋。
可怜今夕月,向何处,去悠悠?是别有人间,那边才见,光影东头?是天外。空汗漫,但长风浩浩送中秋?飞镜无根谁系?姮娥不嫁谁留?
谓经海底问无由,恍惚使人愁。怕万里长鲸,纵横触破,玉殿琼楼。虾蟆故堪浴水,问云何玉兔解沉浮?若道都齐无恙,云何渐渐如钩?
解读
《木兰花慢》是南宋辛弃疾的一首词作。该词以《天问》的体式写中秋之夜对月的问询,表现了诗人对月亮的思考与感慨,同时也隐含了对人生、命运和天道的探究。
难怪王国维会赞叹:“词人想象,直悟月轮绕地之理,与科学家密合,可谓神悟!”
题目中的“木兰花慢”表示这首词使用的是“木兰花”这种曲调的慢节奏。
序言提到了创作背景,是在中秋饮酒即将到黎明时,有客人提到前人有写待月的诗,但没有送月的诗,所以诗人用《天问》的体式来写这首词。
诗人用许多疑问句表达了对月亮的好奇和关心。如“向何处,去悠悠?”询问月亮将要去向哪里,这既是对月亮的好奇,也隐喻了对人生方向的思考。
诗人思考月亮是不是在另一个人间,或者在遥远的天外。这种设想充满了浪漫与神秘,显示了诗人对未知世界的好奇。
通过提及“长风”、“飞镜”、“姮娥”和“玉兔”,诗人融入了许多自然与神话的元素。
这些元素富有象征意义,如“姮娥不嫁谁留?”则隐喻了月中的神话人物姮娥的孤独和遗憾。
如“恍惚使人愁”表示对月亮的变化和不确定性感到恍惚与愁思,也反映了人们对命运的不解和感慨。
“如钩”描述了月亮形状逐渐变小,这也是对中秋后月亮逐渐亏缺的写照。
总的来说,这首词融合了浪漫的设想、哲理的探究和对命运的感慨,展现了辛弃疾深邃的思考与宏大的情怀。
赏析
辛弃疾的《木兰花慢》是一首对中秋明月进行感慨和提问的诗歌。这首词中,诗人将对月亮的描述与哲理思考相结合,体现了他对生活、自然和宇宙的深沉感慨。
“可怜今夕月”开篇即用“可怜”二字,为整首词设定了一种柔情、怜悯的基调。此情此景,诗人看到的月亮不只是一个天体,更是充满情感和神秘的存在。
诗中充满了问题句,如“向何处,去悠悠?”和“是别有人间,那边才见,光影东头?”这些问题句不仅展现了诗人对月亮的好奇,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人对命运、生死、宇宙之谜的探求。
诗中提到的“飞镜”、“姮娥”和“玉兔”都与传统的月亮神话有关。这些元素富有象征意义,既传达了对月亮的美好神往,又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内涵。
“但长风浩浩送中秋”描绘了秋风的景象,为整首词增添了动态的画面,与静态的月亮形成鲜明的对比,增加了诗歌的生动性。
“恍惚使人愁”和“云何渐渐如钩?”展现了诗人对生活变迁和时间流逝的感慨,其中“如钩”的比喻,形容月亮由圆渐缺的过程,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。
总的来说,《木兰花慢》是一首结合了对月的描绘、哲理思考和情感表达的诗歌,展现了辛弃疾的丰富情感和深沉思考。
他将对月的赞美、对生命的感慨和对宇宙的好奇融为一体,构建了一个既具有浪漫色彩又充满哲理的艺术世界。
稼轩公聪明才智,何其高绝!